感謝香港肌骼醫學研究中心 (Hong Kong Institute of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HKIMM)邀請,吳醫師在2025年9月14日至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分享近一年椎間盤血液再生注射的真實世界數據,自2024年7月統計至2025年6月,分析155位病患接受椎間盤血液注射治療的成效。
自從發展椎間盤注射以來,我們就開始不定期統計病患注射療效,最早可回溯至2019年,吳醫師至華裔骨科學會分享統計數據,其後又完成兩次統計。2025年這次算是第四次的統計,我們統計了統計注射次數、成功率、注射材料選擇與血液濃縮倍數。
注射次數及成功率
個案數:155(頸椎52名、腰椎103名)
整體改善率(主觀症狀改善 >50 %):88.4%
頸椎:88.5%(46名改善;其中2名後續接受手術)
腰椎:88.3%(91名改善;其中3名後續接受手術)
注射次數分布
頸椎:92% 於1-2 次內達到目標改善
腰椎:98% 於1-3 次內達到目標改善
提醒:個別患者的年齡、退化程度、心理壓力與活動型態,都會影響恢復速度與注射次數。
注射材料選擇
頸椎:以自體血小板(Platelet-Rich Plasma, PRP)為主,骨髓抽吸濃縮液(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 BMAC)較少。
使用PRP:57%
使用BMAC + PRP:31%
腰椎:因為腰椎承重較頸椎更大,所以我們多採BMAC + PRP 的組合,加強療效。
使用PRP:11%
使用BMAC + PRP:84%
血液濃縮倍率
PRP:3.5倍 (以血小板濃縮計算)
BMAC:5倍 (以總核細胞total nucleated cell, TNC計算)
總結
與過去相比,我們逐漸加大BMAC的比重,也可以透過多年期的追蹤發現,成功率穩定的向上爬升,從2019年的80%緩慢的爬升到2025年的88.4%,相信要爬升到超過90%,還是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跟心力,不但需要材料與流程的持續優化,以及患者生活型態的配合:高品質的睡眠、均衡飲食、充分運動、正向的情緒,這些都會增加療效以及治療維持度。
另外,逼近9成的成功率,代表著疼痛治療,還是有很多選擇的,比如說新興的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Micro-Embolization, TAME), 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等,可以在手術之前嘗試。
意外的是,不僅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部分營養補充品也會明顯干擾濃縮結果:我們將病患的血液逐筆檢測,發現不只是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部分營養補充品亦會明顯影響濃縮效率,因此為求治療成效,建議營養補充品也於注射前7天停止服用。
未來我們將致力提升PRP及BMAC的濃度,期望能達到與國外文獻相同的水準。
準備來門診
帶上 MRI 片與報告、目前藥物與保健品清單;若有抗凝血/抗血小板用藥,請先與原開立醫師討論停藥安排。評估清楚,我們再一起決定最適合你的做法。
本頁為衛教資訊,非個別醫囑;實際治療以醫師臨床評估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