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統計接受椎間盤注射患者資料至2023年5月,然後我們接續統計到2023年12月,共計109位病患接受椎間盤注射治療,每位追蹤期至少三個月,追蹤率為94.49 %,經注射後達到症狀顯著改善的病患比例約為85%,相較於2023前半年數據有微幅提升,其中有2名病患最終接受手術治療 (1.8%)。
與前半年數據雷同,大部分患者接受骨髓抽吸濃厚液注射治療,另外接受手術治療患者比例下降,推估是經過經驗累積,能稍微預測治療成效,所以面對病情嚴重,預期治療成效不佳之病患,我們會建議直接諮詢手術治療。較複雜的部位,預期無法以超音波導引注射完成治療,如胸椎椎間盤、或高位頸椎小面關節等,我們仍然會轉介病患回員林基督教醫院或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三重導引(超音波、X光透視、電腦斷層)注射治療。
這次的族群分析與上次分析雷同,治療成效較好的族群為:椎間盤源性疼痛 (discogenic pain),椎間盤突出,椎間盤退化,椎板(endplate)病變等;治療成效較差的族群為:椎管狹窄、滑脫、後縱韌帶鈣化、黃韌帶增生肥厚等,此類患者治療成功率遠不及第一類患者。
總結
增生三大決定因素為;細胞、生長因子、鷹架(scaffold),目前我們較能充分掌握的是前二者,無論是血小板濃縮液PRP或是骨髓抽吸濃厚液BMAC,我們都能有效萃取出有效的細胞及生長因子,scaffold細胞鷹架部分,我們目前的選擇會加入羊膜移植物。當然注射治療不是萬靈丹,若遇到預期會治療成效較差的族群,手術仍然是第一選擇。
我們統計發現,類似之前的研究,如患者有糖尿病、抽菸病史、缺乏運動、血小板數值低下、骨髓造血機能不佳等,會影響注射療效。因此,沒有一種醫療行為是一次性的 (one and done),人體是有機體,會隨著時間改變,有時變好有時變壞。舉例汽車,汽車當然沒有人體精密與複雜,故障後也有遇過修不好,或者修好之後其他地方故障的狀況。我們必須接受人體非商品,商品故障可以在保固期間內更換新品,人體受傷只能盡力補強修復 ,人體的維持與運作與物品是截然不同的。治療後症狀如有順利改善,注射治療的重要性就漸漸消失,接著必須盡力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如充足睡眠、營養飲食、規律運動才能讓身體使用年限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