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腰椎注射中超音波導引(Ultrasound guided injection)讓醫師在零輻射的情況下即時追蹤針尖,直接送藥物或再生材料到腰椎小面關節或椎間盤病灶,以及能避開神經、血管,也具備場地精簡的優勢,吳醫師也發表過相關技術文獻 [1, 2];然而,並非每一位病人都適合只靠超音波完成,每位醫師最順手習慣使用的設備也不同。以下藉由兩篇代表性文獻[3, 4],說明優勢、數據與何時必須改用C arm透視。
1. 小面關節注射:
研究設計: 美國華盛頓大學麻醉痛醫學部於5具未防腐大體進行50次腰椎小面關節注射,先以超音波導引,在針尖下藥後再以 C-arm 及顯影劑(contrast medium) 驗證。
結果: 44/50 次(88 %) 於 X 光呈現關節內顯影劑擴散。無發生神經、血管或硬脊膜外滲漏,被視為高度安全。
2. 椎間盤注射:
研究設計:2024 年西班牙團隊以 60 顆腰椎椎間盤進行屍體研究,評估一種經「後外側」超音波路徑到達椎間盤的可行性。
結果:針尖成功抵達椎間盤後外側部位的比例為 93.3 %。
3. 超音波導引的三大優勢
零輻射:病人與醫護免受 X 光曝露。
即時躲血管及神經:Doppler 可偵測血流,以及觀測神經根,減少出血與藥物誤注入風險。
診療合一:掃描、定位、施打一次完成,節省檢查轉換時間。
4. 但並非「人人一次 OK」— 何時改用 C arm?
過度肥胖,嚴重側彎,超音波穿透力不佳時以及窄小的空間等,我們會轉介合作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以 C arm 合併超音波導引完成注射,一般來說會增加一筆放線性介入治療的費用。
結論
回顧文獻,在操作腰椎深層結構,如小面關節或椎間盤,超音波導引精準度在9成上下,另外,文獻中的個案無法挑選,所以一些不適合操作超音波導引的病患,會影響精準度的數據。
所以,透過精準篩檢個案,以及醫師持續累積的經驗,無論是小面關節或是椎間盤,超音波在標準個案中已足夠可靠,也能達到病患及醫師雙方的最大利益(費用及健康)。
我們以「先評估、再選擇最適影像工具」為原則,讓每一支針都盡可能首戰即捷。
若還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的醫療團隊聯絡或預約評估!
1. Wu, T.J., et al., Ultrasound-Guided Lumbar Intradiscal Injection for Discogenic Pai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wo Cases. J Pain Res, 2020. 13: p. 1103–1107.
2. Lam, K.H.S., C.Y. Hung, and T.J. Wu, Ultrasound-guided L5/S1 intradiscal needle placement using biplanar approach with the patient in th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A report of three cases. Pain Pract, 2022. 22(1): p. 117–122.
3. Rodriguez-Sanz, J., et al., New Ultrasound-Guided Approach to Access to the Posterolateral Part of Intervertebral Lumbar Discs: A Cadaveric Study. J Clin Med, 2024. 13(15).
4. Gofeld, M., S.J. Bristow, and S. Chiu, 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 of lumbar zygapophyseal joints: an anatomic study with fluoroscopy validation. Reg Anesth Pain Med, 2012. 37(2): p. 228–31.